布加替尼(brigatinib)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吗?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重排能够在3-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得到证实。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最早的ALK抑制剂之一,比常规化学疗法更有效。然而,由于克唑替尼(crizotinib)几乎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经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展。ALK突变也是一个问题。布加替尼(brigatinib)作为一种新型的ALK抑制剂在这里提供了机遇。
在对克唑替尼(crizotinib)耐受药物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病者中,布加替尼(brigatinib)具有强大的治疗效果。与克唑替尼(crizotinib)相比,布加替尼(brigatinib)在晚后期ALK阳性NSCLC患病者中先前未接受过ALK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白。在一项开放标签的3期临床实验中,我们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了先前未曾接受过ALK抑制剂的晚后期ALK阳性NSCLC患病者接受180 毫克每日一次的布加替尼(brigatinib)医治(第一周,每日90 毫克,)或250 毫克的克唑替尼(crizotinib)每日两次。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这是通过盲法独立中央评价评估的。次要终点包括客观反应率和颅内反应。当198个预测期望的疾病进展或去世中大约有50%发生时,计划进行第一次中期分析。
总共275例患病者接受了随机分组。137人被分配给布加替尼(brigatinib),138人被分配给克唑替尼(crizotinib)。在首次中期分析(99例中,布加替尼(brigatinib)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0个月,克唑替尼(crizotinib)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3个月。布加替尼(brigatinib)的无进展生存几率高于克唑替尼(crizotinib);疾病进展或去世的凶险比为0.49。
确认确认的客观缓解率为布加替尼(brigatinib)71%(95%CI,62至78)和克唑替尼(crizotinib)60%(95%CI,51至68)。在可测量病灶的患病者中,颅内反应的确诊率区别为78%(95%CI,52至94)和29%(95%CI,11至52)。结论:在先前未接受ALK抑制剂的ALK阳性NSCLC患病者中,接受布加替尼(brigatinib)的患病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接受克唑替尼(crizotinib)的患病者。
免责声明
由本文所表达的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应该被视为医生的建议或替代品,请咨询您的治疗医生了解更多细节。本站信息仅供参考,医康行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实时看更多精彩文章